溫室栽培中的各種生理性病害的發生,長期以來一直被誤認為是土壤缺素引起。 實際情況是:溫室栽培的施肥量,不論是有機肥,還是氮、磷、鉀、微肥等速效化肥,其使用量都遠遠多于大田的施肥量,一般是大田施肥量的3-8倍;而設施栽培的澆水量,反而僅有大田降雨量+澆水量的二分之一左右。大田栽培在施肥量少、澆水量大,肥料流失重的情況下,并沒發生、或很少發生缺素癥等生理性病害!難道施肥量多、澆水量少、肥料流失輕的設施栽培的土壤,反而缺少肥料元素嗎?恰恰相反,通過土壤化驗得知,絕大多數設施土壤中各種肥料元素都明顯偏多。那么為什么設施作物還會頻繁發生缺素癥等生理性病害呢? 實質上,在溫室栽培中發生的各種生理性病害,并非是土壤缺素引起的!其發病主要原因是低溫、寡照,特別是地溫低引起的。因地溫低,致使作物發根量少,扎根淺、根系老化,根系活性低,生理功能失調而誘發病害。此外,錯誤的管理方法惡化了溫室的栽培環境,造成土壤板結,土壤溶液濃度高、土壤中嚴重缺氧等,這些綜合因素亦是誘發各種生理性病害發生的誘因。 究其原因,是因為絕大多數的溫室管理者,他們忽略了設施栽培的生態環境條件,已經不同于露地大田了,按照露地要求進行管理,必然惡化了溫室內的生態環境條件。 首先,溫室栽培一般白天5厘米深處的土壤溫度可比室內空氣溫度低5-8℃,平畦栽培者土壤溫度可比空氣溫度低10℃左右,深層土壤溫度更低。在這種條件下,絕大多數管理者們卻在按大田的管理要求,采取低溫管理,調控室內溫度在25-28℃范圍內。結果其土壤溫度變化范圍在13-23℃之間。一晝夜當中約有20多個小時的時間,土溫低于18℃,比瓜類、果菜類作物根系生長發育最適宜的土壤溫度28-34℃低15℃左右,特別是進入嚴冬以后,或遇到陰雪天氣,則地溫更低。 較低的土壤溫度,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,導致生根量少,發根淺,根系吸收能力差,生理活性低。這不但會引起各種生理性病害的發生!嚴重時還會爛根、死根,導致作物死亡。 而大田栽培和溫室栽培相反,進入夏季后,作物開花結果時期,土壤溫度一般比空氣溫度高1-3℃,土溫多維持在25-37℃之間。較高的土壤溫度,能促進根系發育、增加生根量、提高根系活性、促進根系對水分和營養元素的吸收、轉化和利用。因此極少發生缺素癥,也很少發生其它生理性病害。 第二、在溫室栽培中,多數管理者仍然按照大田的管理方式,用速效化學肥料結合灌溉進行追肥,對土壤不進行中耕松土、或很少中耕,土壤板結、土壤溶液濃度高、缺氧。如此惡劣的土壤環境條件,抑制了根系的呼吸作用和生理活性,根系老化,不發或很少發生新根,根系活性低,吸收能力差,這就必然誘發各種缺素癥等生理性病害的發生。
下一章
農業防災減災網--山東天達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地址:山東省高密市密水街道密水大街西2998號 總機:0536-2345708
招商熱線:0536-2343938 郵購直銷:0536-2832116 淘寶直銷:1728492906 郵購咨詢:896157058 淘寶旺旺:
網址:www.2116.cn、www.x4008.com 手機移動網址:wap.2116.cn "天達2116服務三農平臺"微信公眾號:tianda2116wx